季辛吉與博明:美國對中政策的腦筋急轉彎

黃哲斌
Jul 24, 2021

--

截圖自《紐約時報》網頁

今年七月是季辛吉密訪中國五十週年,北京政府在釣魚台賓館高調舉辦網路研討會,抬出這位九十七歲的前外交官。季辛吉透過視訊,聲稱美國應該依循「尼克森模式」,與中國持續對話,「最重要的就是美方認識到,中國人民把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,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,而美方不會挑戰這個(基礎)」。

中國政府試圖藉季辛吉之口,扭轉美中關係,並不讓人意外。然而,《美國之音》與《自由亞洲電台》訪問美國外交官員與學者,大多認為季辛吉的立場已經落伍,「美國對華政策將在一套新的戰略參數下運作,主要範式將是競爭」。

曾任美國駐港澳總領事的楊甦棣(Stephen Young),更不客氣指責這位前輩外交官:「我不認為季辛吉是一位客觀平衡的觀察者,請原諒我直率地說,季辛吉在中國賺了很多錢,而且他的公開聲明一直支持中國官方的觀點。」

楊甦棣的指控,並非空穴來風,過去半世紀,季辛吉一直在販賣他的中國關係。最知名例子是1997年,馬丁史柯西斯執導《達賴的一生》,描述達賴喇嘛年幼、流亡、落腳印度的故事,由迪士尼旗下正金石出品。電影入圍四項奧斯卡,但中國官方反應激烈,不但被禁演,迪士尼其他電影也被封殺。頭皮發麻的迪士尼高層,高價聘用季辛吉當說客,卑躬屈膝與中國政府修復關係。

如果說,季辛吉代表過去半世紀,美國以利益、妥協、綏靖為核心的中國政策;現在乃至未來十年,美國對中政策的象徵性人物是誰?在我心中,沒有比前副國安顧問博明(Matthew Pottinger)更鮮明、更有趣、更讓人敬佩的例子。

1974年出生的博明並非職業外交官,在麻州大學學習中文,並完成中國研究學位,他先是前往北京,擔任《路透》特派記者,2001年轉任《華爾街日報》駐中記者,期間曾採訪廣東爆發的SARS疫情,也曾獲得亞洲出版人協會新聞獎。

七年的採訪經驗,對他產生巨大衝擊,有次,他撰寫一篇弊案報導,公安隨即上門逮捕,為了保護消息來源,他躲在廁所裡,將筆記一頁一頁撕毀,沖進馬桶。另一次,為了阻止他採訪中國企業盜賣核原料的新聞,政府國保在星巴克公然毆打他。

後來,博明在一場視訊會議中自述,在中國擔任記者時,他就有一種不祥預感,認為中國不會與自由世界的秩序接軌。中國崛起後,濫用權力、毆打或拘禁平民的作風,讓他意識到民主制度「並非理所當然,而是一種非常值得為之奮鬥的政府形式」

2005年,博明離開《華爾街日報》,因為他開始懷疑「筆比劍更有力」。回到美國,他以三十二歲之齡,申請加入海軍陸戰隊,當時,招募官擔心他的體能無法負荷,明白告訴他,「必須定時跑三英里(4.8公里),滿分是18分鐘內;而且必須兩分鐘內,做完一百次仰臥起坐,然後做二十個引體向上」。

為了達標,博明與北京認識的美國軍官一起訓練體能,幾次練到虛脫,甚至送醫急診。最後,博明如願以償,入伍擔任情報官,三度前往伊拉克與阿富汗服役,一路從少尉升到中校。他的軍職經歷也改變他的一生,2010年,他第二次前往阿富汗時,認識負責情報的副參謀長佛林(Michael Flynn)中將,兩人合寫了一份關於阿富汗戰爭的知名報告。

後來,佛林出任美國軍事情報局長,一度傳出可能與川普搭檔競選。川普當選後,邀請佛林擔任國家安全顧問,佛林立刻找來他很欣賞的博明,負責國安會的亞洲政策。

不過,佛林就任不到一個月就去職,繼任的麥克馬斯特(H. R. McMaster)力邀博明留下。就這樣,在宛如跑馬燈的川普政府中,博明不但做完四年任期,歷任四位國安顧問都對他讚譽有加,還將他升任為副國安顧問,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關鍵聲音。博明的中國採訪經歷,讓他透徹理解北京的政治話語與文化,無疑是重要因素。

早在2017年,向來與川普政府敵對的《紐約時報》,就提到一個例子:當時,博明跟隨國務卿蒂勒森(Rex W. Tillerson)前往北京,為計畫中的川習會討論議程。蒂勒森在記者會大肆宣揚美中關係需要「相互尊重」與「合作共贏」;博明則在內部備忘錄裡強調,這些直接引用中國外交戰略的詞彙,會讓中國誤以為美方讓步,接受中方相關條件

博明一直在美國政府內部提出警告,當中國足夠強大時,不但不會變得更民主,反而將以自己的方式影響世界,逼迫世界各國接受中方條件。武漢肺炎爆發時,博明也是第一個向川普示警的官員,他力促禁止中國旅客入境,但因鴿派經濟幕僚姆努欽反對,等到川普下定決心,已經拖延多時。題外話,博明的妻子Yen Pottinger博士,是越南裔的病毒學專家,目前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,對他影響深刻。

相對於魔鬼代言人的季辛吉,博明象徵著另一種「中國通」,去年五月,他在副國安顧問任內,以「五四運動101年」為題,用流利中文發表演講,他質問,「五四」的最終遺產將是什麼?「『五四』的民主願望還會等到下一世紀嗎?『五四』的核心思想會不會每次都被官方審查而抹掉? 今天仍然堅信這一主張的人會被稱為『不愛國』、『親美』有『顛覆性』嗎?我們知道共產黨會盡量這樣做的。」。

博明行事低調,避免搶走上級風采,表面上,龐培奧是川普政權的鷹派代表;但早在龐培奧就任前,博明已是扭轉華府中國風向的沈默推手。今年大選後,川普還未承認敗選,博明認為自己使命已盡,率先提出辭呈,時至今日,美國媒體大多認為,拜登政府大致承繼川普的中國政策主張,博明扮演重要角色。

例如,《華盛頓郵報》外交專欄作家羅金(Josh Rogin)曾盤點博明的「政治遺產」,認為他改寫了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,包括在國家安全報告的「印太戰略」中,將中國定調為「戰略競爭者」;或是詳盡調查中國的經濟侵略手段,成為美中貿易戰的重要論據。

在此同時,博明積極揭露中國政府對美國學術界、科技圈、華爾街的滲透,並擴編國安會亞洲小組的編制,要求情報單位聚焦於中國內部。

羅金的結論是,中國挑戰已成為美國朝野兩黨的共識,拜登也將蕭規曹隨;背後關鍵之一,就是博明讓川普政府的中國論述系統化,將兩個大國的一時衝撞,轉化為持久的制度性變革。

順帶一提,羅金是美國主流媒體中,一向主張對中國強硬的重要作者,他的專欄大多很值得一讀,或者,你也可以追蹤他的Twitter,@joshrogin

去年五月,博明還在任時,前往維吉尼亞大學演講,就公開讚揚台灣是民主典範;今年卸任不久,他在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國際公共事務學院的網路論壇上,同樣呼籲拜登政府「不要跌入中國的談判陷阱」,而且必須「阻止中國企圖強行吞併台灣」,各國應該採取實質性行動,而非象徵性措施

離開白宮後,博明一度轉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高級訪問學者,最近,他出任美智庫「保衛民主基金會」的中國項目主席。今年初,中國政府宣布制裁美國官員及民代,博明毫不意外名列其中。

如今,博明留下的國際影響力,顯然遠超過此刻的季辛吉。無論是拜登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(Rush Doshi),七月剛出版的新書《長期博弈:中國取代美國的大戰略》,明示美國將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;或是歐洲議會外委會通過中國新戰略,支持簽署歐台投資協定;或是英國《泰晤士報》讚揚立陶宛率先對抗北京,與台灣交好,呼籲歐洲各國跟進⋯⋯,無不說明季辛吉的時代已經衰老死亡,未來,我們將面對一個博明早已覺悟的世界。

2006年,博明剛離開《華爾街日報》,準備加入海軍陸戰隊,還不知道他將改變世界局勢。當時,ABC新聞網基於好奇,採訪這位同業,問他腦袋想些什麼,博明回答:「我想真正參與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,而不是僅僅觀察和報導事件,我也不願自己彷彿看一部電影,卻什麼都不做。」

同一訪問裡,他也呼籲美國人:「離開沙發,參與其中,開始改變自己,我們正進入一個競爭時代,不能將目光移開,未來十年至關重要,世界將發生劇烈變化,我們必須戰戰兢兢。」

博明說對了,完完全全說對了,他看見了歷史,也參與了改變。只不過,他剛寫了一個漂亮的開頭,接下來,全世界都必須戰戰兢兢。

--

--

黃哲斌
黃哲斌

Written by 黃哲斌

一個彆扭囉唆的歐吉桑。個人網頁:www.taiwanogs.com

Responses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