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悼念《蘋果》,或許悼念的是香港,及其消逝的自由

黃哲斌
Jun 23, 2021

--

台灣《蘋果日報》停刊號

這一天,終究來了。香港《蘋果日報》宣布,六月二十四日出刊最後一期,隨即劃下句點,網站也不再更新。消息傳來,惋嘆者有之,冷眼者有之,無所謂者有之。

三者我都不是。

五月十七日,我去超商買了兩份台灣《蘋果日報》停刊號,對我而言,「蘋果的滋味」無比複雜。正如本文標題,當我們悼念香港《蘋果》的消逝,或許,悼念的是那個曾經熱愛的香港,再加上,目睹一個城市被逐漸抽光氧氣的憤怒與悲傷。

八年前,我在一篇文章追述,香港《蘋果日報》曾為我上了一堂「自由課」:

2001年初,我前往香港遊蕩,當時我在中時電子報任職,壹傳媒正要大舉來台,為理解對手,我在報攤買了壹周刊與蘋果日報,隻身搭上地鐵,臨時起意到深圳一瞧。

出了羅湖站,我像個毫無戒備的觀光客,通關前被公安喊住,他指著我手上的報刊斥喝,我猛然意識到,壹傳媒在中國是爆裂物,是違禁品,於是當場繳了械。

人在羅湖的我,根本不喜歡蘋果日報,它是大敵壓境的競爭對手;然而,我對那股宰制資訊流通的手,感到更深沉、更巨大的戒懼。

隨後,我回台灣,《蘋果》與壹傳媒也來了,開啟一段愛恨交織的經驗。

一方面,《蘋果》掀起媒體公審、性別剝削、隱私侵犯等惡劣風潮,新聞標題動輒審判當事人,挑動讀者感官情緒,尤其在司法與死刑議題上,讓人汗毛直豎的程度不下朱學恆。然而,早期《蘋果》嚴拒關說賄賂記者、追查弊案與政治醜聞,以及投入採訪資源的慷慨程度,又不得不讓本土媒體感到汗顏。

或像我在最近一篇文章提到:

消費者熱烈擁抱訴諸感官、刺激情緒的聳動標題,嫩模、浪妻、狼師、人魔等字眼,以巨大粗黑體進駐頭版,有些報紙甚至跟進設立狗仔隊⋯⋯。另一方面,《蘋果日報》賞罰分明、追求績效的風格,暴露台灣媒體組織文化的脆弱。

更讓人難堪的是,隨著台灣媒體生態劣化,老闆政治利益扭曲報導立場,《蘋果日報》竟然變成「言論立場與政治新聞相對專業、尊重多元」的主流媒體。

這種奇幻落差,同樣反映在香港。曾經,香港是亞洲新聞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,金庸創辦的《明報》、優秀的財經媒體《信報》、最佳英文報紙《南華早報》⋯⋯;相形之下,中共打手《大公報》、《文匯報》經常被當作笑話

如今,香港中文報刊被親中勢力收割殆盡,《南華早報》遭馬雲買下後,也大為走鐘。原本被視為八卦小報的《蘋果》,反而脫離與《東方日報》的纏鬥格局,成為捍衛民主派的孤鳥聲音。

圖片來源:香港《蘋果日報》

如今,黎智英重判入獄、社長與總編輯被抓捕、銀行帳戶遭凍結,《蘋果》猶如南方叛將的項上人頭,被獻作中國共產黨歡慶百年的帝國貢禮

或許你會問,香港《蘋果》不容於中共與港府,被迫黯然收攤;台灣的政治風氣截然不同,《蘋果》為何難以生存?以下數據或許能解釋:

英國牛津大學「路透新聞學院」每年都進行一項全球媒體大調查。2021年的結果今天出爐,調查時間是今年元月底、二月初。傳統媒體中,台灣《蘋果日報》每週接觸率僅次於四家電視新聞台,位居報刊第一名;數位媒體中,《蘋果新聞網》也是報刊類網站第一

然而,同一項調查裡,四家主要報紙中,《蘋果日報》的品牌信任度只贏《中時》,名列第三,甚至落後於Ettoday。這是台灣《蘋果》的致命傷,換言之,一度撐起報份與網站流量的煽腥報導,讓《蘋果》以優渥待遇,聘用肯賣命的記者與編輯;同時,也燒光品牌陰德值,反而拖累正規新聞,獲得不成比例的評價。

圖表來源:路透新聞學院

回到發跡地香港,《蘋果》凋零,象徵著一個燦爛城市的枯萎。那個有著天星碼頭、九記牛腩、重慶大廈、沙田中文大學的香港;那個作家西西筆下「我城」的香港;那個兼容周星馳、王家衛、杜琪峰的香港,明天過後,命運更加飄移不定。

拔除了《蘋果日報》,香港幾家網路媒體呢?《端傳媒》、《立場新聞》、《眾新聞》、《香港獨立媒體》會不會被逐步收緊空間?他們會不會像是2013年的南方報業,成為新聞自由的最後燭火?

我希望不會,但很難不憂心。

對我而言,這是一場橫跨時空的隱喻,2001年的羅湖,今天的香港,《蘋果日報》大聲提醒我:民主制度的可貴,開放心靈的可貴,政治自由的可貴。

但是在台灣,「我們幾乎忘了,不過三十年前,這些自由如何辛苦漫長抗爭而來;而人類的自由,何其脆弱、不堪摧折。」

電子信箱裡的告別信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