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為.暴雪.NBA:不只貿易戰、資訊戰,也是文化戰爭

黃哲斌
14 min readOct 9, 2019

--

前言:這篇文章,原刊於六月底「天下獨立評論」,從美中的華為角力,談背後「中國敘事」的崛起與轉變。最近的NBA及暴雪爭議,更拉開這場宣傳與文化戰爭的縱深,尤其《魔獸世界》創始設計師Mark Kern的重量級貼文:

以下轉摘《新頭殼》的翻譯

我親眼看著中國靠著巨大的投資力量,慢慢將遊戲與電影業界納入手中。美國公司很可惜地沒有向中國及亞洲公司那樣對遊戲進行投資,這讓中國對我們的媒體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力。中國遊戲公司能成長得如此巨大並非單純由於其市場規模,更是由於其政府對其進行資助。他們可以獲得免費的土地、免費的辦公室、還有巨量的資金注入其中。這些現金被用來擴張公司以及收購美國遊戲公司。

由此脈絡來看,華為事件只是最早刺破口袋的尖錐,後續美澳等國關閉孔子學院、美國制裁海康威視等28家中國企業、NBA及暴雪事件引發反彈、布拉格中止北京姐妹市關係⋯⋯無不指向「中國敘事的滲透與挫敗」。

或有人說,西方國家察覺得太晚,然而,「遲到總比不到好」,台灣內部能否警覺,尤其如此。(第一步,就是不要為了萊卡鏡頭,去買充滿風險的華為手機了。)

==========以下是正文分隔線===========

先從一部電影說起。

2015年,名導雷利·史考特與麥特·戴蒙聯手的大片《絕地救援》,在全球創下6.3億美元票房。片中,中國政府被描繪為一個科技先進、人道和平、樂於國際合作的慷慨大國,提供關鍵支援給美國太空總署,合力營救滯留火星的太空人。

少為人知的是,同年,一家名為博納影業(Bona Film Group)的中國電影公司與美國娛樂金融公司TSG簽約,博納出資2.35億美元,取得投資「二十世紀福斯」六部強檔大片的權利,第一部就是《絕地救援》。

博納影業的本業是電影投資發行,母公司是解放軍成立的大型國企「保利集團」,在中國橫跨軍火業、房地產、礦產開發等硬底子領域,「保利」兩字,就隱含「人民解放軍」的英文縮寫。自家主場裡,保利博納投資拍攝多部鼓吹黨國意識、哄抬民族情緒的「主旋律」電影,例如《湄公河行動》、《紅海行動》、《建軍大業》等等。

跨出國境,博納影業積極打入港台及好萊塢,投資李安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、許鞍華《桃姐》等大片。與後來改名「二十一世紀福斯」的六部強檔片約,則是他們進一步藉由「商業合作」,參與西方電影生產的重要棋著。

博納影業只是一例,近年,中國不斷試圖影響好萊塢,利用美國本土票房日漸萎縮的危機,誘以資金及中國市場的磁吸力量,讓好萊塢片廠趨之若鶩由中國萬達集團購併的美國「傳奇影業」(Legendary Pictures)是另一例證,積極拍攝以中國為背景的商業片,如《長城》、《環太平洋2》、《摩天大樓》。

萬達集團老闆王健林也是解放軍出身,從商後,靠著政商關係及房地產躍為中國首富。近年積極投資《阿姐萬萬醉》、《決勝女王》等好萊塢電影的華誼兄弟,又是另一個例子:

回頭來看,今天燒得紅熾的「華為爭議」,其中當然有科技與貿易因素,但是,絕非僅只於「搶占5G市場」的商業動機,一如保利博納的雄心企圖,背後還有宣傳戰、資訊戰等總體考量。

▋神秘兮兮的國家寶藏

就像博納影業,華為是一家政商臍帶夾纏的巨型企業,創辦人任正非是解放軍退役,靠著軍隊及岳父政治關係而崛起。據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表面上,華為科技由「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」全資擁有,這家控股公司只有兩名股東,任正非的股份略高於1%,其餘由「華為投資控股工會委員會」持有。

當西方媒體質疑後者有官方影子,華為自清之道,是讓記者參觀深圳總部一處房間,房內有一本鎖在玻璃櫃裡的藍色大書,他們宣稱,書中是所謂「限制性影子股」的員工名單;至於以工會為名註冊,只是因應中國法律的簡便途徑。

對於一家估值超過六兆台幣、始終不願公開上市的「私營企業」,這種神秘如「國家寶藏」的股權結構展示,很難澄清外界疑慮。

美方的憂慮,部分來自過去,包括F-35戰鬥機設計圖、無數高科技機密曾遭中國竊取;部分來自未來,美國賴以運轉的網路設施,估計四到六成由中國通訊公司控制,包括華為海洋(Huawei Marine)大量鋪設的海底光纖電纜。換言之,制裁華為不只是貿易戰的一環,而是未來資訊動脈的割喉戰。

無論任正非如何撇清與政府的關係,他很難撇清,中國政府制定的《國家情報法》與《網路安全法》,明文規定該國企業必須服從政府指示,提供技術支持、接受設備檢查、協助收集情報,必要時限制網路通訊,換言之,政府可以單方面下令斷網或封殺特定訊息,企業根本沒有權力拒絕。

因此,美國國務卿龐皮歐接受CNBC專訪時,直白表示,「我們需要可以交換信息的共同場域,但它必須是一個植入西方價值觀的體系,包括法治、智慧產權保護、透明與開放性,它不能是一個基於威權主義和共產政權原則的體系。」

▋科技小偷與監控大國

茶黨出身、向來友台的龐皮歐,是眾所周知的共和黨鷹派,他與川普政府的「中國科技威脅論」,美國自由派媒體大致願意買單,民主黨也很難反對,主要基於兩個理由:

一,無論電影、手機、網路服務或5G設備,中國始終靠著同一套邏輯崛起:高築自家貿易壁壘,重重限制外資進入,靠著廣大內需市場,對內扶植本土企業,嚴格控管,強化黨國及民族意識;對外剽竊盜取機密賄賂、強迫技術轉移,以國家資本挹注或補貼低價搶佔國際市場,背後不只商業動機,往往內建政治戰略目的。

上述難以駁斥的事實,正是美中貿易戰,雙方破局關鍵之一。它讓中共指控美方「以國家安全之名,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」的說辭,反而像是自我斥責;也讓專欄作家湯瑪斯·佛里曼等人撰文,呼籲中國打一場公平透明的比賽,不能再套用老招,只想抄捷徑,甚至利用「軍民兩用」的網路特性,企圖掌控全球資訊網絡

二,中國政府積極利用人工智慧及大數據資料庫,監控人民一舉一動,更讓西方媒體的警鈴大響。尤其,中共在新疆監禁上百萬名維吾爾族人,聲稱是「職業訓練所」;然而,無論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衛報》、《BBC》、《連線》,都大幅報導中共如何濫用臉部辨識等技術,甚至假稱健康檢查,採集DNA以全面監控維吾爾人。

其中,《法新社》揭露新疆和田一處「職訓中心」的採購清單,包括數千副手銬、鎮暴用辣椒水、催淚彈、電擊棒、刑求用的「老虎凳」,完全像是高戒護監獄,而非教育單位。《衛報》則發表社論,譴責新疆集中營不只是中國的恥辱,也是全世界的恥辱。

對於華為來說,這是無可挽救的負面公關一個為了維持統治、不惜濫用科技監禁無辜平民的政權;一個預計明年將達6.26億個監視鏡頭、從街頭到教室嚴密控制的國家;一個警察隨時有權闖入外籍記者房間、任意刪除照片的體制,你如何相信一家企業CEO膽敢違抗命令,拒絕配合政府蒐集對手或敵對國家的資訊?

▋歐威爾式宗教戰爭

曾因報導六四事件獲頒普立茲獎的紀思道(Nicholas Kristof),在西方記者中,一向對中國懷抱理解同情,他曾預測習近平將推動大規模改革,並釋放劉曉波,事後證明期待全數落空。最近,他在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以「中國的歐威爾式宗教戰爭」,嚴詞批評中國政府對各種宗教的殘忍迫害,此外,早在美中談判破局前,他就主張制裁參與侵害人權的中國企業,限制華為等高科技公司進入西方市場。

紀思道的立場,可代表歐美近年「中國敘事」的轉變,尤其,隨著臉書等科技公司的隱私爭議,美國媒體與學界開始討論「監控資本主義」及「數位極權主義」,其中,以國家力量支持、並輸出東南亞中南美等國的中國式科技監控,成為史達林式的惡夢

若說,臉書等矽谷巨頭難以讓人信任,相較之下,股權結構隱晦、公司治理不透明、人權紀錄惡劣的中國科技公司,自然更令人悚然心驚,從華為到抖音,都被點名可能淪為政治控制工具。

正因如此,中國監控設備大廠海康威視,被認定協助中國政府侵犯人權,列入美方下一波制裁名單。離矽谷最近、被視為科技首都的舊金山,五月初則通過法案,禁止當地政府以人臉辨識監控居民,恰可作為對比反差

棘手的是,美國對華為的防堵可能為時已晚。過去幾年,華為在歐洲各國靠著投資承諾、贊助捐款、政治遊說,即使捷克等國情報單位及智庫都提出警告,認為讓華為參與5G基礎建設,存在巨大安全風險,即使華為在波蘭荷蘭等國爆出間諜爭議或資安漏洞,然而,選票與商業利益讓歐盟各國舉棋不定,莫衷一是。

然而,以最近香港「反送中」抗爭為例,參與者不敢用Line、WeChat等通訊軟體,大多使用隱密性較佳Telegram作為聯繫之用,仍遭中國駭客的國家級網路攻擊;更糟的是,一個擁有兩萬人群組的Telegram管理員,因為使用中國製的小米手機,照樣被遠端鎖定,警方直接上門強制解鎖手機,下載取走群組名單。

▋21世紀的人類威脅

由此可見,只要有機會,中國政府很難抗拒手上的軟硬體資源,進行科技監控與資訊戰。最近,BBC駐中國記者麥道尼(Stephen McDonell)在微信張貼香港六四紀念活動的圖文,就被無限期停權,當他試圖申訴拿回帳號,必須先承認自己上傳虛假訊息,然後提供臉部辨識及聲紋,才能恢復帳號;而他的生物辨識個資,已被官方資料庫登記儲存。

麥道尼因而批評中國是「監控之國」,一般民眾別無選擇,只能利用微信與親友聯繫、溝通工作、購買票券、小額支付,所有紀錄都在政府監控之下。

從《絕地救援》裡,和平人道的科技大國,到近來的「監控之國」或「21世紀的生存威脅」,歐美正在改寫「中國敘事」。至於華為,只是在歷史與科技的舞台中心,推動劇情進展、也被劇情推動的尷尬角色,黨國血統與地緣政治註定讓它無法擺脫爭議。

華為不但是西方「中國敘事」轉變的關鍵象徵,它自身就是「中國敘事」,一個訴諸民族榮光的品牌,以充滿國家特色的企業風格,試圖搶下「中國製造2025」的龍頭旗幟。

拉遠來看,華為爭議又不止於產業或科技層次,而是我們面臨的嶄新數位挑戰:當智慧手機成為當代人的最佳密友、靈魂伴侶;當5G被形容為下一世代的資訊神經網路,高速連結我們身邊每一項科技設備;當臉部辨識不只拿來解鎖手機,也變成極權政府壓迫異議的工具,上述現實加總,《一九八四》已不再是一部虛構的反烏托邦寓言,而是自我實現的政治驚悚劇。

【後記1】

本文截稿後,傳出華為準備將海底電纜業務的「華為海洋」,賣給江蘇的亨通光電,藉此降低美方疑慮,賣價等細節都未揭露。至於亨通光電的母公司「亨通集團」,是中國官媒宣傳的「一帶一路戰略企業」。

【後記2】

華為爭議爆發後,總公司一直努力想扭轉西方輿論,但效果始終有限。網路原生媒體Vice Media的新聞節目「Vice News Tonight」,曾受邀到華為總部參訪,從中可看出公關手段的生硬保守,軟弱可笑。

【後記3】

十一月初,荷蘭脫口秀節目Zondag met Lubach(類似約翰奧立佛Last Week Tonight),花了一整節討論5G;3分20秒開始,鎖定華為的安全威脅,除了穿插嚴肅的新聞影片,最後還找來男孩團體消遣華為。(有英文字幕,這篇舊文也曾引用此節目,嘲笑川普,超級有才。)

【後記4】

十二月初,華為爆發李洪元事件,前員工要求離職補償,人資部門竟以私人帳戶轉帳給對方,事後再指控他涉嫌恐嚇勒索,動用警方拘留251天,最後因李洪元全程私下錄音,且已多方備份,其中一份未被警察扣押,檢方才宣告不起訴。

此事引發中國網民巨大憤怒,尤其華為動用企業力量,到處刪除社交平台的評論,更造成反彈。此事後續影響可大可小,是否衝擊民族主義消費者的情緒支持,端茶等看。

此外,華為新款沒有Google應用的手機Mate30 Pro,忽然宣布停止在台灣上市,表面號稱「供貨問題」,私下究竟是自家OS的技術問題,或「中國台灣」的顯示爭議,目前尚未可知,華為最終會不會退出台灣市場,也可以拿出花生配茶等著看。

另一方面,美國認為,華為及中興構成國家安全風險,FCC下令禁止電信公司使用聯邦補貼,向這兩家公司購買設備。華為打官司控告FCC,抨擊此舉違反美國憲法。

另另一方面,華為在美國訴訟的首席律師,過去曾任司法部副部長,檢方認為他有無法解決的利益衝突,聲請取消他的辯護資格,聯邦法院裁定獲准,雙方進入法律攻防戰。

【後記5】

馬來西亞一名科技3C的YouTuber,十一月中旬自購華為Mate30Pro,由於沒有預載Google服務,自行破解下載安裝後,發現有些App仍然無法使用,他公開發布評測後,遭華為公關恐嚇,威脅提告,水軍也大量留言攻擊,他因而另拍影片表達不滿。

後來,華為親自派人為他解決部分問題,但還是有Netflix及McDanold等網路服務無法使用,開啟Google Sync Contact也會造成資料流失。他發表體驗一個月的評測,並指責華為態度像「流氓」,完全無法接受批評,他在科技論壇的貼文也被刪。

【補充連結】

.德國之聲:一樁糟糕的生意

中國涉上千件智慧財產竊案,FBI展開調查

.天下:差點被超低價大陸牌打爆 台灣安控大廠為何能在貿易戰逆轉勝

華人富豪政治課:任正非和馬雲,指點中央可以到什麼地步?

愛國主義電影《八佰》突遭撤檔

.CNBC:China’s heavy-handed reaction to the NBA is just the wake-up call the world needed

.華盛頓郵報:Leaked documents reveal Huawei’s secret operations to build North Korea’s wireless network

Why you should worry if you have a Chinese smartphone

TikTok is China’s next big weapon

.大西洋:China’s Surveillance State Should Scare Everyone

.華爾街日報:China’s Tech Giants Have a Second Job: Helping Beijing Spy on Its People

【揹住分數做人】社會信用體系,到底從何而來?

.BBC:從檔案袋到信用評分 中國是否正走向“奧威爾式”監控社會

.BBC:全面實名后還有隱私嗎 — — 中國網民看“網絡實名制”

.BBC:22國促中國停止新疆侵權北京稱“粗暴干涉內政”

--

--

黃哲斌
黃哲斌

Written by 黃哲斌

一個彆扭囉唆的歐吉桑。個人網頁:www.taiwanogs.com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