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曾以「緊緊抱住家中冰箱,堅決不回職場上班」為下半生志業。然而,七月初,我開始擔任《天下》全職顧問了。為什麼?為何我願意拋下客廳冰箱裡的清涼啤酒、無糖可樂,回頭中年二度就業?(呃,朋友笑我「中二就業」。) 原因有兩個,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。 內在因素是,時光一路快跑,黃大寶、黃二寶兩位大哥轉眼都是中學生了,我不必再打全場,只需晨昏定省就好;再則,他們身為青少年,食量越來越可觀,米缸的米已經不夠吃,需要老爸打工貼補家用。 外在因素是,合作多年的《天下》朋友好意相詢,我這個過氣阿桑有何剩餘價值?於是我提議:作為率先數位轉型的新聞媒體,《天下》可考慮透過原創性內容與行動,增進讀者及訂戶的交流理解,同時藉由組織透明化,爭取社會信任。沒想到,他們竟然答應了。 所以,我的第一階段工作有兩個,一是承接前兩次《數位轉型報告》的慣例,撰寫第三次報告,梳理近兩年《天下》的轉型歷程,讓外界理解一本41歲的財經雜誌如何縱身網海,在險惡社群年代解鎖任務,如今數位營收已超越紙本?其間又有哪些心痛領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