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災難,一條委屈人命,引起台灣對於「假新聞」的討論。此事難以三言兩語,遺憾的是,網路上的錯亂資訊,恐怕不會輕易遠離我們。
提供幾篇敝帚文,一些資訊連結,及最後幾點意見。但願,台灣社會的資訊體系越來越強健,盡可能不受這些惡意訊息影響。
●火星人入侵?這次,來自克里姆林宮
以俄國聖彼得堡的「網路研究局(Internet Research Agency)」為例,這是一家具有官方色彩的機構,專門用來組織網路滲透行動、培養網路行動份子,俗稱「網軍農場(troll farm)」。據俄羅斯獨立媒體的調查,過去2年,他們針對美國大選策劃一樁另類「競選活動」,其中的網路策略很簡單,但極有效:
1.分身假帳號:據統計,他們至少成立118個假帳號,總計超過800萬名訂閱者,再藉由小額廣告增加傳播效果,單週最高創造7,000萬瀏覽人次;
2.針對性打擊:他們在社交媒體及《紐約時報》等媒體網站留言板上,集中打擊希拉蕊,假意營造支持川普與桑德斯的聲浪,甚至利用機器人自動留言或回罵,藉此在網路上「帶風向」;
3.挑撥性議題:專挑美國民意的敏感矛盾下手,例如非裔美國人人權、伊斯蘭移民、LGBT性別平權等等,以偏激言詞挑撥雙方論戰,甚至假冒非裔美人及穆斯林團體的臉書專頁,散播謠言與仇恨言論;
4.地域性投放:臉書的廣告投放機制,不只容許俄羅斯網軍針對政治傾向、特定宗教或族群投放廣告,也利於他們縮小地域範圍,針對幾個關鍵搖擺州甚至城鎮,加強假訊息曝光,最終目的是造成社會分化與混亂,將選情影響力極大化。
●愛在謊言蔓延時
諷刺的是,瓊斯確實說對一件事,我們正處於一場「資訊戰爭」,代價則是社會極化與信任危機。無論假新聞,或瓊斯現象,都是資訊體系惡化的癥狀之一,包括網路傳播者問責(accountability)的制度性崩壞、社交平台壟斷訊息管道、演算法無能分辨真假、廣告媒合機制間接資助謠言仇恨⋯⋯等等。
當前的衝突只是冰山一角,假新聞不是「一個」問題,而是「一組」問題,包括社會兩極對話、網路廣告價值鑑別的修正、多元並陳的資訊傳遞機制、媒體問責體系的建立⋯⋯。
●戳破臉書同溫層,從這5個關鍵開始
這些錯亂訊息的來源、形式、動機極為多元,「假新聞」(fake news)一詞過於簡略且具誤導性,甚至淪為政客推諉責任的藉口;因此,政治傳播研究者主張正名為「假資訊」(disinformation),包括編造訊息、影射攻訐、極端意見、政治宣傳等等。
當我們談論「假資訊」議題,必須釐清是媒體錯誤報導、偽裝成新聞的捏造訊息、極端意見或仇恨言論、來自政治人物或敵對國家的文宣黑函,否則,將無法精確理解問題本質。
●只讀紙本新聞兩個月,世界會不會比較「真實」?
數位技術的超速飛躍,一方面迫使專業媒體犧牲正確性,換取報導速度、博取瞬間流量;另方面,讓讀者身陷假資訊之海、讓意見與新聞不易區辨,也讓社會群體被焦慮及恐懼綁架。
作為一名數位科技的擁護者,波依德表達她的深層憂慮。她指出,千禧世代以降的網路使用者,往往在教室之外自學網路生存法則、自學快速傳播技巧;當新聞媒體等權威機構弱化,取而代之的中介權威是網紅、是KOL(網路意見領袖)、是社群媒體律則下的數字指標,「這麼多人按讚轉分享,一定是好文」。
波依德以「文化戰爭」解釋當下的資訊衝突,並主張重新建構一套資訊網絡,回應現今社群資訊網絡的種種課題;但前提是,我們必須重新理解網路世代的知識系統如何生產、如何建構,才有機會調和差異,正視這些憤怒的根源,避免網路社會被仇恨與偏見淹沒,甚至集結為實體世界的偏差行動。
==========網摘結束分隔線=============
以下是兩分錢看法:
一、就此次悲劇而言,有幾個可以問責的機構,包括第一時間疏於查證、傳播錯誤資訊的新聞媒體,例如《蘋果日報》及三立新聞。作為營利機構,他們自然應該負起更大責任,包括事後檢討及未來防範。
二、PTT此次淪為爭議中心,目前暫時停止申請新帳號,創辦人杜奕瑾也在個人臉書上,試圖釐清事件脈絡。然而,作為極具傳播力及感染力的資訊管道,PTT未來恐難擺脫「平台」或「媒體」的爭議,類似Twitter大幅清洗假帳號的壓力,或臉書開始承認自己擔負社會責任,同樣值得這個本土最大社群平台反芻。
三、與前兩點互通的是,政府機構應該積極坦率,回應各種網路錯誤資訊,例如,這則「外籍移工的犯罪『占國內犯罪率約2成』」的離譜解讀,移民署作為當事機構,應該第一時間出面澄清,要求媒體在原文底下更正,而非任由二手詮釋在網路發酵。
四、當前科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,曾著《你在看誰的部落格》等書的科技作家暨創業家安德魯.基恩,在新書《修復未來》裡,提出一個簡略具說服力的解釋:
數位科技以類近「摩爾定律」的速度飛躍進展,硬體效能、大數據、演算法、人工智慧⋯⋯然而,人性及文明進展並不適用「摩爾定律」,當工具進步太快,人類社會卻無法同步跟上,焦慮、盲從、私欲、仇恨,很難抗拒濫用工具的誘惑。
這是「假資訊」的社會根源,當我們擁有十倍速的訊息傳播能力,卻沒有十倍速的查證及防堵能力,種種私心,政治利益的私心、資訊統戰的私心、博取點閱的私心、洩憤忌恨的私心⋯⋯它們都是錯誤資訊的肥沃土壤。
雖然很不容易,但願,我們能扭轉此一科技及社會趨勢;但願,台灣不再是冤錯資訊的受害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