搶救台灣新聞自由,需要你的食指

黃哲斌
7 min readOct 14, 2020

--

對,不是臉書拇指,更不是中指。

2020年全球新聞自由地圖

人生總有形形色色、大大小小的疑惑,有些是庸人自擾,例如,我該不該把黑白雜駁的鬍鬚全部染白,讓自己看來像肯德基爺爺;或者,如何向國三的大兒子解釋,他日漸隆起的喉結、額頭冒出的痘子只是餐前小菜,荷爾蒙正在他體內醞釀一股造山運動,自小跟他極親的老爸,在他眼裡會越來越欠揍,煩請他多多擔待,下手輕一點。

當然,有些困惑更巨大一些。例如,台灣媒體的囚徒困境。

每年,總部位於巴黎的無國界記者組織(RSF)發布「新聞自由指數」,台灣總是全球資優生,穩居亞洲前兩名;然而,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院(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)的「年度媒體大調查」,台灣民眾的媒體信任感總是低檔徘徊,以2020年發布的數據為例,信任新聞報導的受訪者比例只有24%,在四十個受測國家中倒數第三

圖表來源

所有調查都有限制,但這兩個長期關注媒體產業的機構大致可信,調查數據也符合我們的經驗直覺。既然如此,台灣擁有最自由的新聞環境,卻有最糟糕的媒體社會信任,為何落差如此可怕?我可以嘗試解釋,但「話若是講透更,目屎是揮莫離」。

大約2005年起,我寫了不少批評台灣媒體的文章,掉在地上掃一掃,少說八萬十萬字,這些文章通常點閱率不低,迴響也很熱烈。問題是,十幾年過去了,台灣的媒體生態變好了嗎?當然沒有,而且,沒有最惡劣,只有更惡劣。

這讓我自慚像是「每日頭條」之類的內容農場,只是拾人牙慧,賺取流量。作為逃離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、龜毛挑剔的資訊消費者,我不斷搖肩膀逼問自己:「你說說看啊,到底有沒有改善新聞產製生態、強化讀者權力,又能縮小新聞自由與媒體信任兩者鴻溝的方法?

有,很不容易,而且,我一個人做不到。

▋為何台灣新聞自由落後南韓?

首先,過去十幾年來,台灣媒體問題不斷演化,與政治、經濟、科技、社會因素交相糾纏,日益沾黏,到達一個噁心的地步。

借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報告,台灣新聞自由原本亞洲第一,近年略為退步,因而小輸南韓,報告指出衰退主因是:

(一)聳動取向、商業利潤主導的編輯室,造成新聞兩極化,(二)政府未採取足夠措施,保障記者編採獨立、促進公共討論的空間,(三)由於媒體生存處境艱難,代理北京利益的媒體老闆趁虛而入,(四)中國主導的網路假資訊宣傳。

上述問題,我已碎念過不少,在台灣的政經環境下,新聞自由像是過度通膨的貨幣,媒體信任卻不斷貶值,造成兩種尷尬現象:

一、部分媒體老闆將新聞自由當作提款機,不斷炮製誇大仇恨言論,收割政商利益,讓社會氣氛兩極化,不時引發爭議。正因如此,新聞媒體的滿意度及信任感屢創新低,記者整體承受污名,連累少數堅持報導底線的新聞工作者,一般新聞消費者也失去辨識媒體好壞的意願與動力

二、無論愛恨,我們仍大量點閱網路新聞,台灣網路資訊中心(TWNIC)去年調查報告顯示,「新聞資訊」是上網行為的第二大需求,約九成網民會瀏覽新聞,比例僅次於「即時通訊」;同一報告提及,桌機或筆電流量最大的15個網站中,五個是新聞媒體,更別提名列前茅的雅虎、臉書及Line,都是新聞消費的大水管。

上述現象,又造就路透新聞學院調查中的怪現狀:「台灣人最常閱聽的媒體,往往是信任感較低的媒體」,原因有幾個層次,其一是,很多人已放棄選擇,只從社群媒體或通訊軟體閱讀新聞(以社群媒體是新聞來源的受訪者比例,目前達59%,即將超越電視)。

圖表來源

這些枯燥的數據,略微說明當前新聞閱聽生態,糾纏程度像是書桌底下的十幾條電源線與網路線。BUT,小人常立志,我試著找出幾個方案,還是可能推動一些轉變,這些方法曠日費時,很笨很吃力,但在理想情況下,有機會促成一個較佳的媒體環境、一個我們不必相互忍受的資訊生態。

前三項是社會倡議,加上一點行動方案,第四項是個人行動,但有播種效果:

一是「鼓吹個人發揮資訊權力,進行媒體信任投票」,這點已有專文,容後詳述;

二是「基於前項媒體信任投票,聚沙成塔,利用社群機制,擴大為資訊篩選門戶」,這點也有專文,下回分曉;

三是「以新聞媒體邏輯,促成媒體透明化,避免隱藏政商利益」,這點很重要,適用於傳統媒體、原生數位媒體、YouTube或粉專等自媒體,我會另文闡述;

四是「針對中學生,編寫一本媒體識讀及資訊素養專書」,並歡迎國高中公民教師提出需求,小弟到校親切分享。

第四項已在進行,若有成果,另日報告。前三者環環相扣,每一階段,都建基在前一階段的成果上。

重點是,我只是個氣血日衰的小老頭,需要各方大德發功助唸,否則徒然對空鳴槍。如果你願意,請關注這幾點倡議,認為有意思,歡迎上車,隨招隨停;認為無趣,隨時下車,免刷悠遊卡。

▋信任投票是第一步

我的第一道建議來了:八月底,一位美國西雅圖的軟體工程師,在社交網站發起一項媒體行動,呼籲支持公共電視PBS招牌節目「新聞時刻」(NewsHour),每當有一人嘗試收視,他就捐贈十美元給該節目。這項倡議並不驚天動地,但誠摯動人,符合我對「個人行動改變媒體」的想像,詳情請參考這篇文章

我沒有那麼多十美元可以捐,也沒有指定媒體或節目,相對的,我公開徵求「媒體書籤」,歡迎提供你的信任媒體清單,一到十個不拘,專業媒體、個人部落格、臉書專頁、YouTube頻道……都可以,請分別附上推薦理由,各十字以上即可。

當你做這件事,就已開始改變台灣媒體生態。或許你笑我吹牛,不,你若相信,民主投票制度中,每個人的一票,都可能改變國家命運;是,新聞媒體也是。世上沒有完美的新聞媒體,但當你用食指指出那些「相對值得信任」的機構或個人,就等於擺脫演算法控制,表達你對媒體的消費態度,這種態度,至關重要。

當這些信任投票的手指夠多,就可能形成一種資訊民主,指出接近理想媒體的原型,進而影響其他新聞消費者與媒體機構。

若你抱怨,認為自己沒有信任的新聞來源,那也反映一種重要的媒體現象。我的建議是,將「媒體」的定義範圍擴大,以氣象預報為例,若你信任彭啟明的「天氣風險」,認為他不像部分媒體或粉專喜歡誇大,他就是一個值得列入的新聞來源(純舉例,非業配)。

或者,你對公共電視某些事件有意見,但你長期觀察,認為「我們的島」或「有話就說」值得信任,或你喜歡公視台語台的節目,就能單獨將他們列進來(可惡,也不是業配)。

我還能舉很多例子,總之,你可以臚列你信任的記者、你信任的網紅、你信任的粉專、你信任的YouTuber,或你推薦訂閱的新聞信、你推薦閱讀的新聞專題、你推薦的事實查核網站,都可以。再說一次,當你願意嘗試如此做,就已開始改變台灣媒體生態。

如果還有疑慮,歡迎點一下這篇破掃把文,我會告訴你,為何「一個普通人的媒體行動,也可能改變世界」。更不用說,你的這一步,將為下一階段行動奠定基礎。

符合上述要求的「媒體書籤」,我會整理附於下一篇《天下獨立評論》文末,或直接收錄在這個Medium帳號裡,供網友交流。來信可要求不具名,也可標註真名或筆名;前十位獲刊者,我自掏腰包致贈一本新書,以示薄謝。請寄至:puppydad@hey.com。

謝謝你讀完了,讓我們像交換餐桌菜色一樣,交換彼此的資訊主廚推薦。

厚臉皮再貼一次,為何你該推薦心目中的信任媒體:

--

--

黃哲斌
黃哲斌

Written by 黃哲斌

一個彆扭囉唆的歐吉桑。個人網頁:www.taiwanogs.com

Responses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