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人變成神 《銀翼殺手》的科技質問

黃哲斌
4 min readNov 15, 2017

--

照片來源:CNET

1968年的小說,1982年改編成電影,三十五年後,仍舊是科幻經典,甚至重新搬回銀幕。三十五年,不但讓正值青壯的哈里遜福特,變成賣命拼搏的七旬老翁,也橫跨了截然不同的物質世代,前後兩種版本的《銀翼殺手》,創造或回應了哪些科技趨勢?電影裡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末日預言,距離人類未來又有多近?

善意提醒:下文略微觸及電影人物與劇情,但不會詳述故事情節,請安心服用。

1982年,距離英特爾(Intel)創辦人之一戈登·摩爾正式提出「摩爾定律」,僅僅不過七年;當時,第一台圖形介面(GUI)的蘋果電腦尚未誕生,電腦仍是文字指令的時代。然而,雷利史考特在《銀翼殺手》裡,開創一個充滿預視感的世界:語音控制的數位工具、飛行車、基因工程、人工智慧、巨大的投影螢幕,加上複製人的倫理衝突,披上冷硬派偵探電影的外衣,貫串為兩小時的生死追索。

然後,新版的《銀翼殺手2049》已來到眼前,基因科技、人工智慧、擴增實境已不再是夢境般的科幻想像,而是人類文明的下一個路口;隨著無人駕駛技術漸趨成熟,就連飛行車也不再遙不可及。

今年的巴黎飛行展裡,一家斯洛伐克公司已推出陸空兩用概念車,平時在道路行駛,若需要趕時間,可以展開機翼,加上後方的螺旋槳引擎,就能飛上天空,轉換時間只需三分鐘,不需標準飛機跑道也能起降。他們預計量產五百輛,每輛售價一百二十萬美元。

生產噴射客機的空中巴士(Airbus),也計劃推出一種小型無人載具,未來,乘客可以像是叫計程車一樣,呼叫外貌類似Smart的汽車到家門口,等你上車,彷彿超大空拍機的四輪機翼會從天而降,固定在車頂,載著你飛到指定的城市。空中巴士在日內瓦車展發表這項概念車,車體預計由碳纖維打造,藉由輕量化實現飛行夢想。

照片來源:Wired網站

電影中,也有讓失明者藉由科技輔助,重新獲得視力的情節,而事實上,微軟正在印度實驗一項技術,透過眼鏡上的微型攝影機、視訊演算及無線傳輸,將外界影像傳送至視障者的視網膜上,讓他們重新看見世界。

當然,無論是小說或電影,主軸都是「人形機器人」或「複製人」,無論在虛擬劇情或真實世界裡,也是尚無定論的爭議核心:我們是否有權製造外觀與人類一模一樣的仿生人( Androids),甚至賦予他們人造智慧,然後,將他們視為財產或奴隸,而罔顧他們的意願與生存權利?

先講人形機器人,三十幾年來,機器人的技術不斷進步,有一名香港企業家靠著自學,獨力打造出一個外貌酷似史卡蕾.喬韓森的人形機器人,因而聲名大噪。北美一家基因科技公司創辦人Martine Rothblatt甚至預言,人類未來將可憑藉3D列印的軀體,輔以上傳雲端的記憶與意識,延續永恆生命。

隨著科技進步,上述圖像的可能性越來越高,這也激化了電影的核心議題:「科技造人」的哲學衝突,顯例是性愛機器人。

電影裡,所謂「娛樂用途機器人」,在現實世界裡幾乎已商業量產,一家名為Abyss Creations的公司專門出售客製化的性愛機器人,它有著矽膠包覆的仿皮膚外觀,人工智慧的對話學習功能,訂購者可以指定機器人的身材、容貌與衣著,再透過app設定它的性格或聲音特質,嬌羞或爽朗,保守或大膽,一鍵搞定。這些技術突破,讓原本寂寞陪伴的「性愛娃娃」,有了擬真意識。

對了,目前雖然只有女性外型機器人,不久將來,他們也會出售男性人形機器人。

至於利用基因技術,創造出具有血肉身軀及主觀意識的複製人,則是更高層次的倫理挑戰,人類已經證明,科學能夠製造複製羊,人造器官技術也不斷進步,然而,複製人呢?在少子化造成人力短缺及人工成本高漲的趨勢下,我們應該利用複製人,創造源源不絕的低廉勞動力嗎?在急遽降臨的高齡化社會裡,普遍需要心理陪伴與長期照護的人手,複製人可能是任勞任怨的快速解方嗎?

如果是,他們擁有勞動權與人格權嗎?或者只是用後即丟、具有保固期的工具,像是另一種電子垃圾?

科學與技術沒有極限,然而,就像《人類大命運》一書作者哈拉瑞的比喻,「當智人變成神人」,人性與道德才是最難解的方程式,這是《銀翼殺手》的永恆質問。

【註】本文原刊於2017.11.11.的《財訊》第541期,後經增補而成。

--

--

黃哲斌
黃哲斌

Written by 黃哲斌

一個彆扭囉唆的歐吉桑。個人網頁:www.taiwanogs.com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