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點紅的Netflix紀錄片《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》片尾,那些矽谷人提供的建議之一,就是「不要依賴YouTube推薦,自己去找想看的影片」。我心裡小小抖了一下,因為,截至目前,我經常只點YouTube首頁的推薦影片,往往花了兩小時亂逛,結果沒時間看我訂閱的頻道。 便利造就依賴,我必須努力對抗習慣,優先點我的「訂閱內容」,而不是任由演算法決定我該看什麼。「媒體書籤」的第一層意義,就是讓我們交換值得嘗試的內容,我相信,人際推薦比演算法更可信,因為,後者往往埋藏太多未知動機。 再則,當我們完全授權社群平台,決定我們的媒體攝食,將會加速媒體反淘汰,因為越來越多新聞媒體,會設法生產討好演算法的內容,而非對讀者有價值的內容,就像史金納的狗,流口水等待演算法掉出流量,最終造成反向競爭,堅持維持品質的媒體反受其害。 最新例子是《瓊斯夫人》,這家調查新聞網站指控,由於臉書不斷調降曝光率,過去三年,他們減少了約四十萬美元營收,不得不裁員減薪。因此,「媒體書籤」的第二層意義,就是正向鼓勵努力製作內容的新聞媒體。